湖南安全教育网
您当前的位置是:新闻动态 > 教育频道 >

孩子身上有“莫名”伤痕?警惕“非自杀性自伤”行为

编辑:   发表时间:2023-03-24 11:12:06    来源:湖南安全教育网   浏览数:161512496
心情不好或遭遇挫折时,通过割腕、撞墙等“自伤”行为发泄情绪,近年来,湖南省脑科医院接诊了多例这样的青少年患者。长沙12岁女孩小玲(化名),就因为手腕伤痕累累被送到医院治疗。
3月23日,湖南省脑科医院专家提醒,家长要警惕孩子身上“莫名”的伤痕,及时关注孩子心理健康。
12岁女孩手臂布满割痕
家住长沙的小玲今年12岁,从小性格内向,很少与别人交流。进入初一开始,她的“自闭”行为更加严重,甚至出现自残行为,总是趁着父母不注意,用小刀割伤自己的手臂。
 
(湖南省脑科医院接诊的孩子自伤伤痕。通讯员供图)
爸爸妈妈和老师都尝试帮助小玲,但孩子不愿意配合。由于担心小玲安全问题,父母不得不让她退学在家。
近日,小玲父母带她到湖南省脑科医院儿少心理科门诊就诊。接诊医生看到,小玲双上臂上密密麻麻新鲜或陈旧的割痕,有的已经结疤,有的伤口还在渗血,这是典型的青少年“非自杀性自伤”行为。
所幸,小玲经过系统治疗情况好转,迎来出院时刻。
衣食无忧的年龄,为什么要伤害自己?小玲的父母很担心女儿,难过之余深感不解。
父母应警惕孩子异常行为
湖南省脑科医院儿少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陈曦介绍,非自杀性自伤是指个体无自杀意图、反复的、直接故意的破坏身体组织的行为。在临床上,这种“自伤”常见的有割伤、烧灼、咬伤、撞墙、抓伤等。
陈曦分析,青少年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主要有个体心理因素、外在环境因素和神经生物学三个方面的原因。从个体心理因素来说,自卑自责、冲动性强、有早期创伤经历等特性的青少年,更容易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。
外在环境因素则主要包括遭遇负性生活事件(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)、家庭环境(亲子关系不合)和同伴关系(曾被同伴欺凌或孤立)等的影响。其中负性生活事件,是导致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最重要因素。
神经生物学因素也可会影响孩子行为,主要包括内源性阿片肽、下丘脑—垂体—肾上腺轴、多巴胺等物质影响,可能也与遗传存在相关性。
目前,湖南省脑科医院儿少心理科收治了多例心境障碍、焦虑症、人格障碍、进食障碍等多种精神障碍疾病导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患儿,年龄大多在12—16岁之间,手腕甚至整个手臂都带着划伤、抓伤、咬伤或烫伤的疤痕。
“家长发现孩子有自伤的趋向或行为,一定要及时就诊。”陈曦提醒,家长需要警惕孩子身上“莫名”伤痕,及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。

  • 黄航作品选
  • 长沙五丰村开展国防教育宣讲活动
  • 儿童安全事故频发,家长切记要提高安全意识,时刻加强安全教育
  • 《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估指南》
  • 2023年国家安全教育宣传内容
  • 广东幼儿园6死1伤案件:这些保命方法,希望孩子永远也用不上
  • 医院食堂盒饭被曝吃出鼠头?当地通报:属实
  • 近期多人被这盘菜放倒,紧急提醒→